资讯 应对疫情折射下营商环境“大考” 连锁行业最新调研报告提出八项“硬核”建议
中国连锁店铺超过30万个,直接覆盖就业数千万人,涉及餐饮业、购物中心、便利店、超市、百货、洗衣、培训教育、汽车后市场、专业专卖店等与民生就业息息相关的业态。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和万博新经济研究院近期聚焦企业对营商环境的关切点以及恢复经济正常秩序存在的难点和问题,联合对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的连锁企业进行了深入调研后得出这样的“答案”,中国连锁行业面对突然爆发的疫情遭遇了巨大短期冲击后,地方政府营商环境改革进入经济恢复期将面临重大考验。
涉及民生相关连锁企业积极参与调研 反映改善营商环境诉求
据了解,这份调研报告集中反映了疫情前五个月正常经营时期和疫情期间两个阶段的营商环境的调查情况,是中国连锁行业发布的首个反映营商环境的调研报告,是《后疫情时代连锁经营企业营商环境调研报告》的第一阶段研究成果。
连锁经营企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被调查的有效问卷中有36.30%的企业在国内的总员工数量超过5000人,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企业占比超过50%,这些企业对于城市营商环境的评价、意见和建议其无论对于地方政府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招商引资、加快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参与调查的企业中,餐饮业、便利店占比最高,分别为32.46%和16.34%,其他服务业里主要包括洗衣服务店、网络服务提供商等,占比为15.77%,超市行业占比14.29%,专业专卖店和购物中心分别占8%和7.43%。调查报告,较为全面地反映连锁经营行业对于营商环境的满意度,重点反映受疫情冲击最严重的餐饮行业,以及在保供应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便利店行业的诉求。
据了解,疫情期间参与营商环境调查的百余家企业中,涉及零售、购物中心、餐饮、服务业,其中参与典型案例调查的超市企业,既包括跨区域发展的华润万家、大润发、沃尔玛、永辉、永旺、步步高(湖南、广西、江西区域发展为主)等,也包括区域发展的超市发(北京)、黄商(湖北黄冈)2家。上述8家零售企业销售额为4178.8亿元,涉及全国门店总数6561个,员工总数56.93万人。在防疫期间,这些门店承担了所在地60%-80%的民生商品保障供应工作。
考虑到个体工商户企业抗风险能力最差,但又是吸纳就业、活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还专门针对13家全国性特许经营企业,疫情期间面临的问题和扶持政策的受惠度等进行了调研,其中加盟店占90%以上,加盟店中90%是个体工商户,其他注册为小微企业加盟。
被调查的企业有65.25%在所在城市开办时间有5年以上,对于当地营商环境较为熟悉和了解,其中开办时间在10年以上的企业占比为48.11%,本次调查结果对于城市营商环境的深层次问题和改善的着力点,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行业盈利最受税收社保政策影响 最期待减税降费
调研报告指出,针对要素环境、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等四个维度的专项调查显示,连锁企业对于政策环境的关注度最高,市场环境次之。
其中,政策环境主要包括税收与社保、涉企收费、证照办理、政策制定的相关标准、行业政策友好度等五个细分维度。调研显示,企业对税收与社保关注度最高。有68.54%企业认为税收和社保政策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盈利能力,对于减税降费的政策最为期待。
在对疫情期间出台的19项扶持政策调研中,八成以上的企业认为,对连锁企业扶持力度最大的政策是《关于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的通知》(人社部发〔2020〕11号)和《关于阶段性减征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的指导意见》(医保发〔2020〕6号)。另外,受疫情冲击最为严重的连锁餐饮和酒店企业,则表示《关于支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有关税收政策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2020年第8号)对于企业的短期支持力度较大。可见,在疫情期间,针对企业关注度高的政策环境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有利于疏解企业困境,提升企业的政策获得感。
其次,是连锁行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和证照办理。政策标准制定的合理性和收费关注度相对较低。
此外,有部分企业提出希望政府部门在制定地方法规方面公开透明并广泛征求企业意见;还有企业认为,目前对于新兴行业的市场准入条件过于严格,应适当放松不必要的管制,激发市场活力。
疫情前后扶持政策有效落地 或将影响经济活力复苏
当前正处于防疫工作的巩固期、企业复工复产的推动期和稳就业的关键期,优化连锁经营行业的政策环境,对于保供应、稳经济、促就业,恢复经济活跃度,都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尽快启动经济,恢复增长是对各地营商环境,尤其是政策环境的一次压力测试和重大考验。这对于地方政府的政策响应能力、落地执行力、企业服务能力都提出了新挑战和更高的要求。
疫情期间“十大点赞政策”如果能够得到大力的推广和普及,将有助于经济活力的恢复。调查报告指出,充分征询和重点收集了企业所在城市政府部门先行先试的创新政策,分别涉及北京、上海等20多个城市,近50项政策,最终梳理出对于连锁经营行业影响相对直接、支持力度较大、出台时间相对较早的 “十大点赞政策”。
表 1 利好连锁经营行业的“十大点赞政策”
调查报告还补充,珠海市出台的《珠海市市长质量奖评定管理办法》、承德市出台的《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若干政策措施》等城市出台的鼓励发展总部经济的相关政策,虽没有进入“十大点赞政策”,但也对当地连锁企业营商环境的改善,起到了重要的支持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记者采访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相关负责人时了解到,营商环境正逐渐得到改善,大部分企业反映政府的证照办理程序、效率等都已经有了明显改善,有85%以上的企业反映,营业执照和经营许可证办理标准统一,审批手续较少;有超过80%的企业表示在享受相关优惠政策过程中程序有所简化,细则相对明确。但调查报告也反映出各地方还存在扶持政策落实难的问题,主要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部分地方政府在复工许可方面设置不合理前置条件,阻碍个体商户的复工复产。在进入精准防控和支持企业复工复产阶段,涉及复工许可方面,一些城市又出现了设置不合理前置条件,如设立或变相增加许可、审批、监管、备案等,并增设各种前置条件,提高开业门槛,阻碍企业尤其是个体工商户的复工复产问题。
其次,疫情期间出台的扶持政策,在实施和落实中又出现了标准和要求不明确、不统一,操作流程复杂导致扶持政策落实难。这大大降低了政策的落地实效,给企业及时、便捷地享受扶持政策带来了不便。比如,在企业最为关注的财税扶持政策方面,部分企业反映《关于优化纳税缴费服务配合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关于支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有关税收征收管理事项的公告》、《关于支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有关税收政策的公告》等政策,地方政府普遍存在缺少实施细则,操作流程复杂的问题。再比如,国税总局出台的《关于优化纳税缴费服务配合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该政策延长了申报期,实现了纳税人在疫情期间网上办税。但在落地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各地标准不统一,审核材料多,要求不明确等问题。
第三,宣传告知不到位影响扶持政策实质效果。调研报告指出, 2020年2月28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商务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应对疫情影响 加大对个体工商户扶持力度的指导意见》(国市监注〔2020〕38号)进行政策评估调研时发现,个体工商户为主的小微加盟店对该指导意见大多不知道。经告知后又存在诸多疑问和困难,一是因涉及部门多不知道如何查询这些扶持政策,以及自己是否具备受助资格;二是国家有政策,但地方无实施细则或门槛过高,个人又没有专业能力和精力去履行相关的办理流程,影响了扶持政策的实质效果和企业的获得感。
第四,疫情前后企业的政策获得感不强。调查报告显示,针对疫情期间的扶持政策,连锁企业普遍反映财政部《关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强化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资金支持的紧急通知》的政策扶持力度较大,但大多数连锁企业无法享受到政策优惠。主要原因是连锁企业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的经营模式,大多数企业采取总公司和分公司结构,无法适用中小微企业优惠政策,致使受到疫情冲击严重的连锁经营行业,却被扶持政策排除在外。
调查报告还显示,疫情前调查显示,企业对连锁行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改善指数最低,仅有38.33%的被调查企业感到所在城市对于连锁行业的支持力度较之前明显加大,超过一半的企业认为没有变化,有5.53%的企业甚至认为变差了。其中,外资企业感到对连锁行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改善最不明显。有35.57%的外资企业认为对连锁行业的政策支持力度较之前改善明显,低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改善指数,后两者分别为42.59%和43.52%。
报告提出八项改善营商环境“硬核”建议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是对各地方政府营商环境,尤其是政策环境的一次压力测试和重大考验。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上述负责人表示,为及时解决疫情折射下的营商环境新老问题,防止短期供给约束长期化,报告提出了八项优化经济恢复期政策环境“硬核”建议。
“硬核”建议一:提升政府的服务意识,以法律形式确定免责清单。在企业复工过程中,部分企业反映部分政府部门为了自身的免责,存在设置复工复产障碍,延缓复工时间的情况。在疫情前的调研中,也有部分企业反映,工商、城管、税务、食监等部门的部分工作人员,在涉及为企业办理相关证件的时候,管控思维过强,由于怕担责任或无法可依,致企业的部分合法诉求的响应速度变慢或者得不到解决。
2019年3月,上海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向社会公众发布了《市场轻微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免罚清单》,对市场监管、消防等领域的三十四项轻微违法行为,免予处罚,这是全国首份多领域轻微违法免罚清单。深圳在2019年10月21日也发布了《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减轻处罚清单及从重处罚情形清单(征求意见稿)》,这是建立免责清单,通过法律形式解除政府工作人员后顾之忧的重要探索。
建议复工复产期,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将审批监管复工转向企业承诺复工,让受疫情冲击严重的餐饮、住宿等企业自主掌握复工节奏和主动权,激发市场活力,快速实现市场复苏。中长期,建议总结上海、深圳等先行先试的经验做法,建立健全政府工作的责任清单、免责清单和“容缺受理机制”等,创造性地开展服务工作,让政府干部为企业办实事、办好事,从根本上解决干部因“怕负责怕问责”而回避企业合理合法诉求的现象,营造一个良好的、积极的、正面的环境,为企业做好服务。
“硬核”建议二:加快推进金融、税收、社保等扶持政策的细化落实。国务院发布各类扶持政策后,部分地区的实施细则出台较为滞后,建议加快推进扶持政策在各地细化实施,保证政策的落实效果。
以优惠信贷的政策为例。《财政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国人民银行 审计署关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强化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资金支持的紧急通知》(财金〔2020〕5号)提出对于实施名单制管理、纳入支持范围的企业,将“通过专项再贷款支持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同时“中央财政安排贴息资金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但是该项政策未将餐饮企业纳入其中,建议将餐饮企业纳入“享受优惠信贷企业名单”,扩大政策的受惠面。
同时,进一步降低社保费率,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虽然2019年和疫情期间,国家降低了企业社保缴费费率,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企业普遍反映对于社保成本下降幅度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偏低,企业的社保负担仍较重。当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总费率,在全球范围内仍处于较高水平,建议进一步延长或永久性降低社保费率,尤其是企业反映最为强烈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率,由此造成的社保缺口可通过国有股权划转社保基金的方式予以解决。
“硬核”建议三:加大扶持政策的宣传覆盖度,增加直接补贴力度。疫情期间,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企业受冲击较为严重,而对于稳就业的作用又至关重要。而且由于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较为分散,对于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了解和应用能力有限。建议借鉴海外的企业救助措施,转变现有的补贴方式,从申请补贴转为应补尽补的直接补贴,让企业更为便捷的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帮扶。
比如,对单店就业10人以下的个体工商户直接补贴3-5万元用于缓解房租和人工压力;向月销售额20万元以下的个体工商户提供无抵押、免息信用贷款20万元。
“硬核”建议四:将参与响应保供倡议的连锁企业纳入保供重点企业目录。在疫情高峰时期,政府启动了疫情防控物资重点保供企业名单,超市企业在保供应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未被列入保供重点企业名单,无法享受相应的政策支持。从超市的实际经营状况来看,为了保供而持续营业,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额外防疫支出,部分企业测算防疫支出成本已透支当月利润数倍。以北京超市发为例,按照2019年超市发实际利润额1122万元计算,2020年年额外产生的防疫成本已超出每月平均利润的数倍,预计当年一半利润已经被提前占用。在疫情中后期,高价值商品和耐用消费品销售速度短期难以恢复,加之逐渐进入供应商应付账款的高峰期,超市资金周转压力很可能不亚于疫情期间的餐饮业。如果无法得到相应的救助和支持,很可能会导致中小供应商濒临破产边缘,零售商和供应商关系出现危机,正常的业务和经济运转得不到恢复。
建议将参与响应“保障供应,稳定价格,持续开业”倡议,参加“三保行动”的超市、便利店等企业纳入市场保供重点企业目录,给予相关政策的支持和救助,前瞻性地防范疫情巩固期对于保供零售企业的二次冲击。
“硬核”建议五:建立必要的容错机制。为了疫情期间保供应,超市、便利店等连锁企业竭尽全力综合协调疫情期间的上岗员工,对于员工的岗位安排进行了必要的、灵活的调配。部分员工不得不承担之前不熟悉的工作,出现了一些非主观的疏漏,比如员工对价签不熟悉导致操作错误,使得消费者误解精品菜价格是普菜价格等。这些问题,被价格监管部门检查后,都按照非疫情期间的相关规定进行了处罚,导致需要承担大额的处罚款项。
在疫情前的调研中,部分地区也存在过于拘泥于流程上的免责,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被调查企业的检查和处罚负担的情况。当前正处于经济恢复的关键期,在保证规范性、公平性的同时,如何激励监管部门更多的站在企业角度,尽量减少检查给企业增加的不必要负担,建立必要的容错机制。对于企业的非故意、非主观过错给予一定的宽松度,推动处罚从形式向实质和功能性转变的重要探索,让企业把更多的精力用于经营活动的恢复。
“硬核”建议六:连锁企业与民生密切相关,应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推动便民商业的发展是政府加大民生支持力度、促进经济恢复的重要方面。建议将连锁企业反馈的“十大点赞政策”作为政策样本,尽快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及,以保供应、稳经济、促就业,恢复经济活跃度。
比如,问卷调查中,便利店对于政策环境的满意度最低。生鲜商品、便民早餐等服务损耗大、成本高、毛利低,部分便利店无法持续提供多样化便民商品和服务。适当的政策补贴,有利于引导企业提供更多的便民服务,改善民生,例如北京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便利店发展的若干措施》,给北京便利店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建议各城市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借鉴北京等地区的先进经验和政策,对于提供与民生密切相关产品和服务的连锁企业,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提升,推动商业便民利民项目的落地。
“硬核”建议七:加快政务信息化建设,提升政府事务的网上办理比率。调查中,企业对于网上办事、跨区通办等政务信息化建设的认可度较高,尤其是疫情期间政务网上办理变得尤为重要。但仍有企业反映,部分省市网上报税功能目前还不完善,部分城市外籍法人的网上实名认证工作也有待进一步推进。北京、上海等城市近年来大力推行政务信息化建设,北京将企业注销业务纳入到网上平台中,实现了市场监管、税务、人力社保等部门间信息共享;上海也出台了《全面推进“一网通办”加快建设智慧政府工作方案》,对政务流程进行再造,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企业的“发展指数”。
建议总结借鉴北京、上海等先进经验,大力推进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建设,加快信息互联共享,提升政府事务的网上办理比率,切实落实“最多跑一次”,争取实现“一次不用跑”和“全城通办”。尤其是网上纳税、外籍人士的网上实名认证等工作应尽快完善。
同时,推行“承诺备案制”等措施,继续优化证照办理,提升新店开业和企业注销环节的审批效率,为疫情后期企业经营的恢复助力。
“硬核”建议八:借鉴上海、深圳的先行政策,以法规形式规范恶意打假行为。近年来,守信奖励和失信惩戒制度中的部分规定,比如《食品安全法》中惩罚性赔偿制度,被部分职业索赔人用作牟利工具,给企业的正常经营造成了干扰。
2018年1月深圳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食品安全监督条例》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出发,对“职业打假人”投诉行为作出明确规定,是首个限制食品职业投诉的地方性条例。2018年11月,上海市场监管局联合相关部门,专门出台了《关于有效应对职业索赔职业举报行为维护营商环境的指导意见》,明确了“职业索赔”的概念边界和处罚原则,将职业索赔人列为破坏市场环境的因素之一,建立职业索赔、职业举报人黑名单,从源头上缓解相关实践对执法和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建议借鉴深圳、上海等先行先试的经验和做法,把握好失信惩罚机制的“度”,加强对恶意职业打假人的投诉建立合理的维权渠道,杜绝职业打假人商家正常经营的扰乱,净化市场环境。
300多家连锁企业为249个城市营商环境“打分” 深圳、上海满意度最高
据了解,报告中指出,在此次营商环境调查中,有300多家连锁经营企业,对全国249个大中城市的政策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和反馈。其中,在深圳、青岛、大连、厦门、宁波等五个计划单列市中,满意度最高的是深圳市。在政策环境的五项二级指标中,深圳在证照办理改善最为明显,税收与社保环境、涉企收费也有较大改善,对连锁行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图 1 深圳政策环境细分指标满意度
在证照办理方面,有89.62%的企业反映深圳在经营许可证办理时标准统一,营业执照注册登记时没有规定不合理的前置条件;有87.89%的企业感到深圳新开门店办理经营许可证的审批手续简化,审批时间短,给商事主体带来了开办便利;但有22.49%的企业感到办理营业执照变更时的审批手续还有进一步简化的空间。在对连锁行业政策支持力度满意度方面,有21.72%的企业满意度低于5分(含),未来对于连锁行业政策支持,深圳仍有优化的空间。
在北京、上海、重庆、天津四个直辖市中,上海名列第一。在政策环境的五项二级指标中,上海的税收与社保环境改善最明显,其次是证照办理环境,政策标准制定的合理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在税收与社保环境方面,企业对上海税收成本的下降幅度满意度最高,对于税收的优惠政策有明显的获得感。企业对于上海社保成本下降幅度的满意度相对较低,相较于生育和失业保险,企业反映养老保险缴纳占工资比例过高,养老保险的上下限还有进一步调整的空间。
图 2 上海税收与社保环境细分指标满意度
在证照办理方面,企业反映在城市办理营业执照注册登记时,上海相关部门没有规定不合理的前置条件;有92.82%的企业认为上海办理经营许可证的标准统一;认为上海经营许可证注销和营业执照变更时的审批手续较少的企业分别占到98.17%和90.53%。但有19%的企业反映在新开门店办理经营许可证的审批手续和审批周期还有进一步减少和缩短的空间。
在政策标准制定的合理性方面,企业对油烟净化、噪音排放、污水排放的标准相对满意,但在相关消防审批和竣工验收工作中,部分企业反映存在标准不一致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