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A股要从瑞幸事件中得到警示
尽管在美国上市的瑞幸注册地远在开曼群岛,A股仍要从瑞幸事件中获得警示。A股不仅要在财务规范“课”上下苦功夫,而且应站在提升上市公司质量高度对企业发展模式、中介机构监管、融资机构核查等做全方位“对照自查”
4月2日晚,瑞幸咖啡(中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发现公司内部存在虚构成交数据等问题,在29亿元营业收入当中,虚构金额约22亿元。随后,瑞幸及其关联公司股价暴跌。尽管在美国上市的瑞幸注册地远在开曼群岛,但中国证监会仍然在4月3日发布声明,强烈谴责瑞幸财务造假行为,并将按照国际证券监管合作有关安排,依法核查相关情况。
这并不是首家涉嫌财务造假的中概股企业。从2010年起,多只中国概念股因财务造假问题遭遇做空潮,经历诚信危机、股价暴跌甚至最终停牌或退市。不论眼前有无同类问题,A股要从瑞幸事件中获得警示,不仅要在财务规范“课”上下苦功夫,而且应站在提升上市公司质量高度对企业发展模式、中介机构监管、融资机构核查等做全方位“对照自查”。
瑞幸咖啡以快速发展著称,成立18个月便火速赴美IPO,一度创造中概股IPO最快纪录。在很多互联网人看来,其扩张“三部曲”并不陌生。第一步,从大规模融资“烧钱”开店到降价促销并抢占市场份额;第二步,快速拉高营业收入、门店数量,粉饰财务报表并上市;第三步,凭借扩张和低价策略彻底占领市场,最后再用涨价等手段抹平亏损,实现“一统天下”。目前,瑞幸走完了前两步,还没来得及涨价和“统一”。
瑞幸财务造假致股价大跌,原因至少有这样几方面。从直接原因看,公司内控不严导致虚假交易和财务造假确凿无疑,负责财务报告审核的会计师事务所、海外投行、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恐怕难辞其咎;从发展模式看,大肆炒作互联网流量红利,过度依赖投资人“烧钱”,缺少硬核实力的商业模式恐怕是“瑞幸们”东窗事发的根源。在上市前一年内,瑞幸曾获得4次融资,融资金额高达5.5亿美元。也就是说,支撑其“互联网+新零售”的独特商业模式背后,更多的是外部融资,自有资金非常有限。当大幅折扣和免费赠品咖啡难以为继时,财务造假似乎成为“瑞幸们”的必然选项;从外部因素看,某些国际做空机构围绕涉嫌欺诈公司的一系列卖空报告,给广大投资者提了醒。同时,美国证监机构严苛的监管举措,也倒逼造假者们无处藏身,唯有自首。
从某种意义上说,A股有必要从瑞幸事件中获得警示,并不断完善自身建设。
首先,应在监管政策上继续“加码”,围绕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再融资“洗澡”、并购重组“戏法”等行为出台更有针对性、更严格的处罚措施,加大立法力度,切实提高违法成本,让不法分子无力铤而走险,让中介机构没有空子可钻。
其次,以市场之力适当培养一定的机构监督力量,帮助投资者和监管部门“掌眼”。同时,通过出台“黑白名单”制度、行业自律准则、交易所问询等方式,提升上市公司诚实守信经营水平,营造更加诚信、健康、公平的市场环境。
再次,继续增强投资者教育能力,不断完善集体诉讼仲裁制度,当可能的造假公司出现时,要让投资者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并及时得到应有赔偿。
此外,瑞幸事件也给A股上市公司提了个醒:互联网思维的表象之一是降低成本,但背后的商业本质并未改变。放到更长的时间轴看,“互联网+零售”思维和传统商业思维其实本质上没有区别,任何一家公司不可能一直靠烧钱、炒作互联网概念和造假存续,最终一定要走向盈利才能生存。要想在资本市场立足,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一门长期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