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党永富:防范生态污染 别让土壤“亚健康”
这两份土壤样本,一份是随机取的长期使用化肥后的土壤,土壤板结得就像“千层饼”,植物根只能横向长,扎不深;另外一份则是经过治理的“健康土”,质地像海绵,植物的根直着往下长。党永富向记者解释,在“健康土”里,小麦根须能长到两米,现在由于耕层变浅,土壤实度增加,不利于下扎,小麦根系分布在土壤表层10—30厘米。
党永富28年前开始关注土壤问题,为保护耕地质量,坚持农田污染防治,利用各种植物替代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研究先导化合物酶来治理被农药污染的耕地,研究有机“微蜜”开展化肥减量提质增效、预防土壤退化。“根据我的调查,有个别农田已经土壤酸化板结进入‘亚健康’状态。”党永富说,在我国一些粮食主产区,为保证粮食产量,每年仅施化肥和磷肥钾肥,已经持续二三十年基本没有使用过有机肥,由于个别耕地质量退化引发肥料利用率低,使得一些没有被利用的肥料对大气、水、土壤产生污染。对此,党永富认为,粮食种植离不开化肥,化肥可以保障粮食的产量,但是有机肥也不可或缺。“化肥就像大鱼大肉,有机肥就像主食,人如果长期吃大鱼大肉不吃主食肯定不健康,土地也一样。现在已经研究出新技术,可替代部分化肥让土壤少吃点‘肉’,增加点‘主食’,土壤营养均衡,不但能防范土壤污染,还能在保证粮食产量的情况下提升品质。”
在粮食主产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作为首位登上联合国讲坛的中国治土人,党永富说:“我和土打了半辈子交道,托土的福,大家都称我是‘土代表’。我的目标就是保护好耕地,实现健康中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对此,党永富表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把大气、水、土壤的污染防控统筹考虑,化肥农药过度使用造成的面源污染,土壤退化影响大气质量和水体状况,都需要得到重视。
“土壤退化威胁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应当尽快吸收好的经验,稳妥借鉴推广成熟先进经验与模式,真正提高土壤科技支撑能力,防范重大风险,破解当务之急。”党永富认为,目前,我国粮食主产区存在土地、人员和市场三大问题。
地力透支影响可持续发展。化肥施用虽然多年增长,但作物产量不再同比提高。长期以来,农业生产过度依赖化肥提高粮食产量已进入瓶颈期,随之而来的土壤退化、土壤污染、土壤“亚健康”、土壤酸化板结、有机质等问题正在持续爆发,不仅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相适应,甚至影响人民群众饮食健康,这已经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
农资投入占比过重危害种粮积极性。多年来,粮食主产区重量保增长,形成了对农民的引导。农民在种粮生产中普遍认为“多上化肥多打粮”,导致负担越来越重,投入占比越来越高,能耗越来越大,而效果越来越有限。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使农民这个低收入群体“大把花钱造污染”,这与乡村振兴战略格格不入。
农业供给侧改革要求迫切,农作物面临提质挖潜难题。粮食生产已经从一味保量进入质和量并重阶段,确保粮安天下的同时要食安天下。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就是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的极大提升。但受制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农业发展模式,优质农产品远远不能达到现今的要求,也不能满足人民的期待。
新疆耕地治理模式值得推广
有机肥具有成本高、数量少、风险大等限制,有机种植、循环农业等大规模推广都有不同局限。那么,要求化肥减下来,产量稳定好,质量提上去,成本控制住,农业思路调整,是否有双全的解决方案?党永富认为,治理土壤污染离不开技术支撑,建议国家要重视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借鉴已有的成熟模式,在粮食主产区优先开展化肥减量提质增效试点。
2017年,新疆为落实2020年实现化肥零增长的目标,面向全国征集16项技术,经过有机、绿色、效果、成本、质量稳定、试验年限等筛选出“炭吸附聚谷氨酸”技术,经试验发现,在小麦追肥量减少20%的情况下实现平均亩增产41.75公斤,增产幅度达到8.2%,减少肥料投入66.6万元,节本增收效果显著。
“中国自身的国情,必须依靠科技支撑,稳妥走出有中国特色的农业道路,才能真正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党永富介绍说,新疆农业部门自开展化肥减量、农业提质增效行动以来,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功。
党永富在今年两会带来的建议中提到,土壤污染退化应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应当充分调研关注、吸收借鉴新疆化肥减量提质增效与土壤污染、耕地退化防治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尤其是粮食主产区深入开展试点,积累试验数据,进行监测评估,召开示范会等措施为破解当前的农业难题开辟道路,新疆经验已相对成熟,并在巩固扩大。建议从2018年开始,将新疆化肥减量纳入农业部专项支持,纳入国家耕地质量提升和黑土地保护技术应用试点,加大对新疆试验示范的关注支持,汇总核实数据,总结经验供决策参考。
建议配套专项资金,专门立项,以农业部为主导,对新疆“炭吸附聚谷氨酸”方案,借鉴果菜茶利用有机肥代替部分化肥模式。建议农业部指导各省区农业部门关注借鉴新疆治理模式,开展试验示范。